微信扫一扫关注

法商研究微信公众号

访问量:1120392

新视野

  • 公共利益的法律类型化研究——规范目的标准的提出与展开

    倪斐;

    公共利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法律概念,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利益内容和利益主体不确定两个方面。为明确公共利益概念的内涵,学者们提出了性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对公共利益进行类型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然而,这些判断标准对我们理解作为法律概念的公共利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以公共利益在法律文本中的规范目的为标准进行类型化分析,可以对上述标准起到纠偏作用。同时,以规范目的为标准有助于区分公共利益概念的法律意义和日常意义,在理论上拓宽公共利益的法学研究视角,在司法实践中保证公共利益解释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2010年03期 v.27;No.137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论修宪程序中的公众参与

    豆星星;

    修宪的民主原则要求公众广泛而有效地参与修宪活动。从各国宪法规定与发展趋势看,公众参与修宪方式的多样化是当代宪法发展的方向,其中公民创制与全民复决是更有深度、更具实质性的参与方式。我们应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文化、公开修宪信息、拓宽参与渠道与方式、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制度,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修宪的质量。

    2010年03期 v.27;No.13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热点问题

  • 群体性表达事件的法律治理

    侯健;

    群体性表达事件是指多人举行集会、游行、示威,表达共同意愿,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治理群体性表达事件,需要具备法律和权利的思维。对集会游行示威权利施加过度的限制,导致群体利益要求不能顺畅表达或者群体表达行为处于非法的状态,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集会游行示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风险或较多的不可控因素。法律制度既需要保障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也要对其加以一定的限制,在两方面把握好平衡。现行法律制度对集会游行示威权利限制过严而保障不足,应对之作出一定的调整,在使它作为一个有力的社会控制机制的同时,提升它作为有效的怨恨释放和利益表达机制的功能。

    2010年03期 v.27;No.13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推进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思考

    王健;

    反垄断私人诉讼虽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案件类型单一、成功率不高、损害赔偿的象征性等诸多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必须树立反垄断私人诉讼优先理念,同时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采全面促进为主、适当金钱激励为辅的模式。在落实具体的推进措施时,不应该照搬民法、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则和规定来设计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而应充分考虑反垄断法的特殊性,在扩大原告范围、激励私人诉讼、增强私人诉讼成功可能性、促进更为全面的私人诉讼、提高私人诉讼的信心和决心、减轻私人诉讼的风险等六个方面作出适应性的制度安排。

    2010年03期 v.27;No.137 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5 ] |[阅读次数:0 ]
  • 从“市场准入”到“资源获取”——由“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引发的思考

    黄志雄;

    相比以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实践主要是围绕产品市场准入问题的争议,"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则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围绕资源出口限制问题展开的一场资源获取的"攻防战",体现了全球经济的竞争方式由"市场准入"到"资源获取"的转变。这场"攻防战"不仅提出了出口限制措施在世界贸易组织法上之地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与资源出口限制措施的关系以及新加入成员"超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解释等一系列在世界贸易组织法上尚待澄清的问题,而且对国际贸易和世界贸易组织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2010年03期 v.27;No.137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法学争鸣

  • 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定性之研析——兼论异种罪名的共同犯罪

    韩轶;

    身份犯是指因具有一定的身份而成立的犯罪或因具有一定的身份而影响刑罚轻重的犯罪。"部分犯罪共同说"既可以作为认定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法理依据,也可以作为确定身份犯共同犯罪相异罪名的法理依据。对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应根据实行行为认定共同犯罪的性质;如果不同身份者实施的共同犯罪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行行为,那么应根据主要实行行为认定共同犯罪的性质;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行行为作用相当,那么应根据犯罪者的不同身份来分别定罪。为使我国的刑法条文更具协调性和明确性,建议将刑法分则中一些被害法益性质相同的犯罪之罪名作适当的整合。

    2010年03期 v.27;No.137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现代买卖法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定位

    杜景林;

    现代买卖法对出卖人买卖标的无瑕疵担保义务的认定采"履行说",即课加出卖人以无瑕疵给付的义务,也就是出卖人必须使所交付的标的物不存在任何物的瑕疵和权利瑕疵,以此实现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综合于合同法总则一般给付障碍法的转变。货物瑕疵检验和通知义务以及货物减价虽然表现为外在的独立化,但这并不妨碍统合的实质,因为这些制度的适用都以标的物存在瑕疵为前提条件。我国合同法在瑕疵担保责任制度上已经实现统合,其法律技术连接点为按照合同要求给付(与合同相符)以及在违约责任的承担上采取法律效果进路。

    2010年03期 v.27;No.137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公平与公正待遇:真义之解读

    徐崇利;

    在晚近的国际投资争端仲裁实践中,公平与公正待遇的使用几乎到了无案不涉的程度。这是一种非常反常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权。依剩余裁量权原则、法治原则以及利益平衡原则分析,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公平与公正待遇只能是具体内容需经国际习惯法构成要件检验的"国际最低待遇",不可能是超越该项最低待遇之对外资"良治"的保证以及其他较高程度的保证。

    2010年03期 v.27;No.137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3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9 ] |[阅读次数:0 ]

法学论坛

  • 行政机关内部准备性行为的信息公开问题探析

    朱应平;

    我国现行立法、行政和司法尚未完全解决行政机关内部准备性行为的信息公开问题。外国成功的经验是,通过立法明确将其作为豁免公开的信息范围,同时在立法上予以相应的限制;通过行政和司法案例及判例予以具体限制,使得此类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全部或部分公开。我国应当通过在立法上明确将此类信息纳入豁免公开的信息范围、行政机关逐步建立类型化的行政信息豁免公开案例以及法院加强对此类信息公开的指导和解释等措施,来完善此类信息的公开制度。

    2010年03期 v.27;No.13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刑法与CCPR之比较与对接——以罪刑法定原则为研究对象

    石经海;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主要包括基本表述、派生规定和"法"的外延三项基本内容。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既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暗合之处,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差异。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并不需要保留这些差异。为了实现我国刑法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关于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的对接,我国应对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作相应的调整。

    2010年03期 v.27;No.137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城市地下空间权及其物权法构建

    马栩生;

    城市地下空间权是对土地立体利用的产物,表现为立体权利的集合。各国和地区相关立法对城市地下空间权的规定主要形成了三种立法模式。就权利支配范围而言,城市地下空间权仅涵盖特定的地下深层,而不包含作为地表权附属的地下深限。在公示方法上,城市地下空间权的存在及变动除遵循一般登记法理外,还应采用三维登记法,以特定基点作为空间高程测算的基准。我国应区分不同的分层利用需求,通过有偿出让或划拨方式将空间权让渡给他人,并允许权利人在空间内再行创设空间权和有条件转让地下空间权。城市地下空间权基本规则在框架上应由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两部分所构成。

    2010年03期 v.27;No.137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股东知情权的限制与保障——以股东查阅权为例

    彭真明;方妙;

    200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强了股东知情权保障与救济的可操作性。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非尽善尽美。就股东知情权中的股东查阅权而言,行使查阅权须受三个方面的限制:不应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不应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不应损害公共利益。考虑到我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因素,我国股东查阅权制度的完善应以引入英国的检查人制度为主,即建立公司检查人制度。既对大股东权利进行限制,又对中小股东的查阅权予以保障,以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还应完善相关具体制度,以限制与保障股东查阅权。

    2010年03期 v.27;No.137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5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2 ] |[阅读次数:0 ]
  • 农民组织法律问题研究

    刘水林;

    "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根本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保障农民的权益。国内外经验证明,以组织的形式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民权益保护的最佳选择。而目前,因对农民组织的社会功能存在错误认识,我国有关农民组织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农民组织的形式单一、功能不完善、组织性保护有限等。因此,要发挥组织性保护的核心作用,就需要转变观念、制定农会法、修改与合作社有关的法律,从而实现对农民各项权益的全面保护。

    2010年03期 v.27;No.137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劳动基准法权利救济程序的冲突及其协调

    刘焱白;

    劳动基准法虽具公法性质,但亦属于公私法交融的第三法域,其义务主体为用人单位,而权利(力)主体则有劳动者和国家。当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基准义务时,劳动者实体权利的救济程序则有劳动监察程序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这两种救济程序存在一定的重合,而这种重合导致了程序冲突,需要在立法上进行协调。

    2010年03期 v.27;No.137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外国法制借鉴

  • 日本公害侵权中的“容忍限度论”述评——兼论对我国民法学研究的启示

    张利春;

    "容忍限度论"是日本学者运用利益衡量理论解决新产生公害问题的产物。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受害者所遭受侵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加害行为的公共性、回避可能性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利益衡量,得出终局的违法性判断。"环境权论"者对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评。"容忍限度论"者在回击这些批评的同时修正、深化了自己的理论,从而有了很大发展,最终发展成日本学界和实务界的通说。从"容忍限度论"的产生、发展来看,中国民法学研究必须实现从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就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而言,学界讨论侵权责任问题的方式应及时从立法论转向解释论;在坚持解释论的立场时应采用全面考量各种救济机制的综合视角以及综合衡量各种利益的利益衡量方法。

    2010年03期 v.27;No.137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0 ]
  • 域外农业保险立法及其启示

    陈运来;

    域外农业保险立法始于20世纪初,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立法在理念与制度设计等方面既有许多共同点,又各具鲜明特色。域外农业保险立法的共同特征是政府在农业保险立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强调立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明确规定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组织制度。其个性特征是立法模式不一、价值取向不同、内容有别。域外农业保险立法对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具有诸多启示意义,主要表现为:应合理取舍农业保险立法价值取向、应准确定位农业保险政策目标、应恰当选择农业保险模式、应科学构建农业保险法律规范体系。

    2010年03期 v.27;No.137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述评——多边监管抑或统一监管

    陈斌彬;

    次贷危机极大地暴露出美国现行多边金融监管体制固有的监管重复、监管疏漏、监管协调不力、监管职权受限及系统性风险监管缺失等内在缺陷,使其面临着向统一监管体制转型的压力。然而,危机后奥巴马新政选择的仍是一种多边监管体制下的"补丁式"改革方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传统与美国类似,在目前相关条件还不成熟和统一监管未必一定优于多边监管的情形下,未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应立足现有体制循序渐进,不宜贸然推进统一监管。

    2010年03期 v.27;No.137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评论、综述

  •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30年

    吴汉东;李瑞登;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不断进步的30年。30年来,中国知识产权学者不断探索知识产权基础理论问题,关注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体化、国际化趋势,回应知识产权制度的现代化诉求,推动知识产权的战略化进程,并促进知识产权理论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如何在知识产权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如何在以制度创新促进文化、技术创新的同时,维系本国相关产业的利益;如何更好地运作知识产权制度,充分实现"法"的成效,以此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支撑;如何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体系化水平,并在未来的法典化进程中作出理性选择。这些问题将是未来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010年03期 v.27;No.137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3K]
    [下载次数:4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