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

法商研究微信公众号

访问量:1120398

热点问题

  • “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述评——以WTO相关规则为参照系

    李娟;

    "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是启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解决的第一个针对中国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案件。虽然针对中国产品的特别保障机制本身具备形式合法性,但究其实质则有违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非歧视等基本原则。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对中国输美涉案轮胎发起的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中,对于进口增加、国内产业、实质损害和因果关系等诸多问题存在不合理认定。我国应当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就美国的调查和裁定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中进行辩驳和反对。此外,我国还应从完善国内立法、善用贸易救济行动和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来寻求应对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方可能采取的特别保障行动的对策。

    2010年01期 v.27;No.135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0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海外投资之间接征收风险及对策——基于“平安公司—富通集团案”的解读

    梁咏;

    目前我国在海外的投资需求日益增多、投资条件日渐成熟,加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外投资的政策和措施,对推动我国投资者去海外"抄底"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东道国包括传统上通常被认为是投资环境较稳定的发达国家,频频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由采取一些非常态的国家管制措施,其中部分措施已经对外国投资产生了间接征收的效果。双边投资协定作为解决双边投资争端的法律依据将极大地影响争端解决的结果。我国在制订或修订双边投资协定时,应当增加双边投资协定的选择性和具体导向性,完善间接征收的定义、认定标准以及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

    2010年01期 v.27;No.135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论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公民义务

    高卫明;

    突发传染病疫情作为一种公共卫生事件,其防控与治理需要政府和公民的沟通与合作。从防控过程论的角度看,公民在预警阶段、事前准备阶段、快速应对阶段、恢复平常阶段的义务和强度均有所不同。为了确保公民义务的履行,提高防控效益,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我国急需从信息传达机制、决策民主机制、心理调适机制、公民责任机制以及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

    2010年01期 v.27;No.135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法学争鸣

  • 我国税收行政立法权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出路

    袁明圣;

    虽然行政立法构成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但税收行政立法行为与税收行政立法授权同时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前者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税收行政立法的法律依据不明确,有明显的越权立法之嫌疑、特别授权立法违反《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的要求、部分税收立法的内容与国家法律相抵触;后者表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所规定的"授权"缺乏宪法或法律依据等。我国税收立法合法化改革的主要途径是税收立法权的合理回归,即建立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税收立法为主、以行政机关的税收立法为辅的税收立法新格局。这一新的税收立法格局既是税收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我国税收立法的现实。

    2010年01期 v.27;No.135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权能分离论”的解构与他物权体系的再构成——一种解释论的视角

    李国强;

    虽然"权能分离论"因受时代的局限而具有诸多缺陷,但却因其内在规定性而能够实现制度上的超越。"权能分离论"的内在规定性表现在就物权客体所包含的某方面的利益而设定权利,即被所谓"权能"掩盖的利益支配性质。近代以来的物权立法都坚持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没有为新型物权预留生长空间。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管立法者是否愿意,新的物权都在不断产生,因此,应以解释论来扩张他物权体系的适用范围,以便他物权体系能够容纳非典型物权。

    2010年01期 v.27;No.135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1 ]
  • 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2条的修改

    邓宏光;

    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是商标法的核心和精髓。我国商标法以所使用的商标标识和商品类别是否相同或近似作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它在实践中导致个案处理结果不公平,对注册"垃圾商标"之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迫使司法机关出台与商标法不符的司法解释;它在理论上不符合商标的结构、商标功能的定位和商标法的立法宗旨;它与商标立法的国际化趋势背道而驰,也没有达到《TRIPs协定》的基本要求。我国第三次修改商标法时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采用国际通行的商标侵权判断标准,以商标混淆理论为基础,以消费者发生混淆的可能性作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并对相关条款作出修改。

    2010年01期 v.27;No.13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5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3 ] |[阅读次数:0 ]
  • 非并罚数罪研究

    王明辉;唐煜枫;

    由于行为具备数个犯罪非价内涵,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和连续犯在罪数上应定位为数罪。对想象竞合犯和牵连犯非并罚的实质根据是行为人刑事责任的降低,对连续犯非并罚的实质根据则是出于对诉讼经济的考量。在认定非并罚数罪的主要特征时,对"同一行为"应从自然重合与规范限定两个层面进行判断,对"牵连关系"则应从行为人所认识的、数行为在经验法则上所具有的通常伴随关系方面进行判断。鉴于我国对同种数罪不实行并罚的现实状况,我国刑法中应弃用连续犯的概念,以彻底解决其可能带来的程序繁琐问题。

    2010年01期 v.27;No.135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法学论坛

  • 跌宕起伏的中国宪政研究六十年——以《人民日报》载文为主线的叙述与思考

    周永坤;

    "宪政"一词从清末以后逐渐成为官方与学术界的常用词。在1949年以后的前30年,"宪政"一词被逐渐贬值直至最终消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年,"宪政"一词经历了艰难的解禁期。1993年法学研究开始全面涉及宪政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直到2006年宪政研究才真正从政治上解禁。中国宪政研究的艰难历程昭示我们:宪政研究有赖于宪法权威的确立与宪法基本观念——法治、人权——的被接受;宪政研究与宪政解禁和宪政观念的传播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宪政研究有赖于权力主体对宪政研究的宽容;同时,学术体制对宪政研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010年01期 v.27;No.135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商事侵权责任对侵权责任法的挑战及其对策

    刘道远;

    对商事侵权责任制度立法的重视,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现代多元风险社会利益平衡和利益保护的基本要求。寄生于传统侵权法母体中的现代侵权责任法体系,与传统侵权责任法具有共生关系。商事侵权责任制度在传统侵权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应对现代社会中所涌现的各种新型商事侵权行为。商事侵权责任制度体系的核心是一般条款的构建,这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一般化与类型化两种立法技术的差异和相互借鉴的趋势,也要慎重考虑民法与商法的关系。由于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并未对商事侵权责任作出专门规定,因此应通过修法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弥补这一缺憾。

    2010年01期 v.27;No.135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问题再研究

    王迁;

    由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2条规定的"免责条件"仅为服务提供者免责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因此,视频分享网站不能仅因未正确标识其服务性质以及直接从侵权视频中获得利益而承担赔偿责任。为防止反动、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传播而对用户上传视频文件进行事先人工审查,与报刊编辑部对来稿的挑选有实质区别,在视频文件中自动加入网站标识和广告也不构成对视频文件内容的改变,不应将视频分享网站视为视频文件的上传发布者。视频分享网站在审查用户视频文件的过程中以及在网站日常维护中,如不删除明显侵权的影视剧,则在主观上具有过错。专门设置"影视"频道会导致用户集中上传影视剧的风险,网站负有高度的注意义务,应以人工方式持续监控"影视"频道的内容,以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2010年01期 v.27;No.135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87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8 ] |[阅读次数:1 ]
  • 我国专利法“药品实验例外”制度研究

    胡潇潇;

    2008年12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新增了"药品实验例外"条款,这是对药品专利权进行特别限制的重要制度。"药品实验例外"制度最先由美国创立,是基于药品专利保护的特殊性、为平衡专利权人的私权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它来源于《TRIPs协定》第30条的规定,并经过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的检验。"药品实验例外"制度的适用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限制和例外应该是有限的;限制和例外不得与专利的正常利用不合理地冲突;限制和例外不致不合理地损害专利所有人的正当利益,同时顾及第三方的正当利益。"药品实验例外"制度的实施将对我国仿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及缓解公共健康危机产生有益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2010年01期 v.27;No.135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李金明;

    为了应对受贿犯罪出现的新动向、解决贿赂犯罪证明难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与国际公约的规定接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本罪在构成要件方面与其他贿赂犯罪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关系人"参与贿赂犯罪可能涉嫌四种犯罪类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定罪量刑。

    2010年01期 v.27;No.135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政府采购法中的“本国货物”标准研究——兼评《购买美国产品法》的相关做法

    胡加祥;

    政府采购法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本国货物"的认定标准问题。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今天,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到制成品,所有生产工序都在一个国家完成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罕见,更加普遍的做法是零配件全球采购,然后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成最后的加工或组装工序。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虽然已经颁布多年,但该法对于"本国货物"的含义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在现实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购买美国产品法》以及美国的其他法律对于界定"本国货物"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这些制度对于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0年01期 v.27;No.135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调查报告

  •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运行的现实考察——对我国10个省调查的总报告

    "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组;陈小君;

    构建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研究、解决农村土地法律制度问题的第一步应是了解其实际运行状况。对我国10个省近2000户农民的田野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调整、流转,农村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征收,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流转,农村土地纠纷的主体、成因及其解决途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管理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2010年01期 v.27;No.135 11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3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9 ] |[阅读次数:0 ]

新视野

  • 运用声誉激励机制破解卡特尔的稳定性——完善宽恕制度的一条路径

    喻玲;

    卡特尔成员总是面临是否欺骗、是否告密两个"囚徒困境"。前者来自卡特尔自身,后者源自宽恕制度的施行。受不正确的声誉观支配,卡特尔成员往往做出不欺骗、不告密的策略选择,声誉激励在客观上起着维护卡特尔稳定性的作用。宽恕制度产生的土壤在于卡特尔自身的不稳定性,要利用这种不稳定性来破解卡特尔的稳定性就必须借助有效的声誉传输系统、正确的声誉观和良好的执法声誉。以声誉激励为分析路径,完善我国的宽恕制度应该以反垄断法的国际化为目标,并以建立与他国或地区分享卡特尔记录、明确规定核心卡特尔是犯罪、加强保密制度建设等为具体内容。

    2010年01期 v.27;No.135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刑法规范的形成机理——以“类型”建构为视角

    杜宇;

    刑法规范的形成机理是刑法体系化及选择立法技术的前提。以"类型"为视角来研究刑法规范的形成机理是因为"规范"与"类型"在思维层次、体系功能以及事实与价值的沟通上具有极为相似的定位。刑法规范的形成过程在具体路径上表现为由"事实类型的发现"、"规范类型的构建"、"规范类型的补足"以及"规范类型的检验"等多个环节组成。

    2010年01期 v.27;No.135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评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