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伟;
公共治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的一种方式,它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追求。在公共治理理念的支持下,许多国家进行了政府改革,防止治理失灵。在当代中国,随着政府功能的转变,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意味着中国的公共治理正在迈向善治。中国公共治理法律范式的建构,应围绕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公开性、参与性、回应性展开。
2009年01期 v.26;No.12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王锡锌;
行政"民主赤字"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基于当代行政在目标期待、活动依据和功能等方面所呈现的新变化。而行政活动的政治化、国家行政的社会化、行政立法的大量兴起以及贸易、投资管制的国际化等,使原有的行政法治模式为行政活动提供"民主正当性"的能力日益匮乏,从而造成了行政的"民主赤字"。克服当代行政的"民主赤字"需要一种使行政过程得以自我合法化的多元主义进路,即"参与式治理模式"。"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取决于以公众"充权"和程序保障为核心的内部机理之完善以及对政府体制的直接改造和对社会环境的间接改造。
2009年01期 v.26;No.129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7 ] |[阅读次数:0 ] - 郭明龙;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侵权人获利"应作为独立因素被考量。但是,"侵权人获利"因素有其特定适用范围,即只适用于对他人精神性人格权强制商业化的情形。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侵权人获利"因素之引入预示着对精神性人格权中所包含的财产利益的承认,某些侵害精神性人格权行为的责任形式亦应由精神损害向财产损害过渡。如此,对"侵权人获利"行为矫正的请求权基础除了侵权法外,还将包括不当得利和不法(无因)管理。
2009年01期 v.26;No.129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高轩;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订已列入我国立法议程。为了保障宪法至上的立法原则能够实现,从宪政的角度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属必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宪政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民主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有限政府"原则和人权价值观等方面观察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进一步提高立法的科学性。
2009年01期 v.26;No.129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0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群;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30年来,政府一方面通过住宅商品化,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较快解决了住宅短缺问题,大部分人以财产权的方式实现了住房权;另一方面,追随世界公共住宅市场化潮流,不断改革原有的住宅福利制度,停止实物分房,实行货币分房,承认私人住宅财产权。历史表明,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住宅问题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内容,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住宅政策,充分保障公民的住宅权。为此,我国在住房制度的法律与政策制订过程中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全面承担住宅保障的责任;住宅政策必须符合国情;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的资源。
2009年01期 v.26;No.129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秦宗文;
死刑的适用涉及多方博弈主体的利益,而控制死刑的新刑事政策改变了各博弈主体利益指向同一目的的局面,催生了新的博弈结构。但是,这一博弈结构并不稳定,仍存在着异化的可能。因此,应采取新的措施稳定和强化有利于控制死刑的博弈结构,以实现长久控制死刑的目标。
2009年01期 v.26;No.129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