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关注

法商研究微信公众号

访问量:1120398

  •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观念转换与制度创新

    刘水林,雷兴虎

    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大问题之一,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在法治社会,区域协调发展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有无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区域发展中成功的立法经验,注意提炼此类法律制度的特性,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一个由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法、落后地区(西部)开发法及特别政策措施法等不同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体系,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

    2005年04期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研究

    李长健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市场主体的新兴力量,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在破解我国“三农”难题方面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承载着巨大社会责任的新型合作组织,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基础是:“穷人联合”的经济学基础和平衡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平衡协调公平与效率的追求、平衡协调“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理念的法学基础。其责任主体有自身的特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对职工的最密切责任、对消费者的最普遍责任、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最直接责任、对社会的最重要责任。

    2005年04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

    杨泽伟

    能源安全是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我国能源安全存在能源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应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合作的法律机制。

    2005年04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0 ]
  • 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许成磊

    先行行为是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的形式来源之一,其法律性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作为犯的成立范围。关于先行行为能否为犯罪行为,学术界分歧很大。从学理上看,不能排除先行行为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而无论该先行行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均应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充分考虑侵害法益状况、法律的规定以及结果加重犯成立的情形等因素的前提下,对其成立范围予以合理限定。

    2005年04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

    江伟,范跃如

    刑民交叉案件是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尽管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机制已有部分规定,但这些规定存在严重缺陷,应该重构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制度。具体而言,应当赋予被害人以选择权,保障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相对独立;应当因案而异,实行“先刑后民”、“先民后刑”或者“刑民并行”;在刑民诉讼冲突的情况下,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2005年04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3 ] |[阅读次数:0 ]
  • 盲目照搬还是尊重国情——对当前《公司法》修改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彭真明,常健

    当前,《公司法》的修改,在价值取向上,不能过分强调自由或强制,应两者兼顾。授权资本制和折中资本制虽然具有较多的优点,但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法制环境下,公司立法不宜采用授权或折中资本制,而应对现行的法定资本制作适当的修改。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冲突,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土壤之中并不适宜生长,提高监事会的法律地位、扩大监事会的职权,才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机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公司法》的修改应将公司立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立法分别进行,还原公司法的私法性与中立性。修改后的《公司法》应规定一人公司,取消国有独资公司。

    2005年04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普遍性侵权、机会主义与侵权现象的法律控制——对传统侵权法的反思

    许明月

    传统侵权法从补偿受害人损失的基本功能定位出发,确立了赔偿受害人实际损失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普遍性侵权的大量存在,按照这一原则确立的侵权制度可能被侵权人用来谋求巨大的利益。由此形成的侵权制度在某些场合不仅不能有效地抑制侵权,而且还可能产生激励侵权的效果。这是因为侵权救济中存在着各种机会因素及其被侵权人利用的可能性。为防止普遍性侵权现象的泛滥,应当从宏观控制的角度出发,建立作为社会控制对策的综合侵权控制法律机制。

    2005年04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事实与规范的二分及法律论证

    焦宝乾

    在基于近代以来哲学上是与应当、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知识传统的法律适用模式中,法官只须严格以法律要件涵摄事实。然而,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往往并不表现为既定的因素,而是需要人去认真探索和发现。在裁判中,法官的目光将在事实与法律规范的相关部分之间来回穿梭。这构成了法律适用的普遍特征,也对法律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凸显出法律决定是一个双向而非单向运行的过程。与哲学诠释学对基于事实与规范二分的封闭体系观念的批判相一致,法律论证理论主张:在敞开的体系中论证。实践性的法律论辩只有在开放性的体系中才能得以开展。

    2005年04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道家判案的逻辑模式及其衡平机制

    周兴生

    道家原省决案模式的优点在于其系统性。经由“法意所随”的把握,纯实证的、违背历史精神的决案可被合理调制。同时,动态决案调制的保障来自道家的衡平机制,其诀窍在于决案者去私。

    2005年04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权保障:作为原则的意义

    林来梵,季彦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3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增设,可誉为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点睛之笔。它标志着现行宪法首次用一个概括性条款确认了人权保障的宪法原则,不仅在法解释学上具有丰富的意涵,而且在规范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条款的增设也进一步加剧了现行宪法中抽象性的人权规范与个别性的人权保障之间已经存在着的巨大张力,而为了缓解这一张力,建立具有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就成为紧迫的课题。

    2005年04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1 ] |[阅读次数:0 ]
  • 解析《公务员法》中分类制度之设计原理

    宋世明

    中国公务员的分类制度是《公务员法》中最基本的制度设计之一。设计该项制度的目标是为解决公务员职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的难题;该项制度的立法思想则包括:以职位分类为导向,同时吸收品位分类的合理因素,以优化管理为目的和以激励保障为主线;其基本内容包括:将职位划分为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综合管理类和法官与检察官类,设置多样化的职务序列,明确级别的内涵与功能,规范级别与职务的对应关系等等。

    2005年04期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及相关问题探究——从诈骗罪之行为结构的考察出发

    于改之,周玉华

    诉讼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提起虚假的民事诉讼为手段,利用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产或免除自己的债务,数额较大的行为。诉讼诈骗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应以诈骗罪论处。

    2005年04期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5 ] |[阅读次数:0 ]
  • 表决权信托:控制权优化配置机制

    覃有土,陈雪萍

    表决权信托是围绕公司控制权的配置而展开的制度,其物质基础应为股权而非表决权。表决权信托具有使各方当事人功利最大化的功能。我国应借鉴美国公司法的成功经验,优化配置控制权,构建我国的表决权信托法律制度。

    2005年04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8 ] |[阅读次数:0 ]
  • 论机会丧失的损害赔偿

    田韶华,樊鸿雁

    机会丧失理论,在加害人的行为剥夺了受害人获得利益或避免损害发生的机会时,这种机会丧失本身应作为损害赔偿的客体得到法律的救济。于此情形,受害人无须证明加害行为与最终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只需证明加害行为与机会丧失之间的因果关系;赔偿金的计算则需权衡受害人丧失的机会的价值。该理论对我国损害赔偿法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机会损失的特点决定了机会丧失理论不能无限制地适用,否则会造成法律不确定性的扩张,因此,有必要对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作出合理的界定。

    2005年04期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7 ] |[阅读次数:0 ]
  • 论声音权的独立及其民法保护

    杨立新,袁雪石

    声音权是一个独立的具体人格权,这有其独立的事实基础和逻辑基础,也是很多国家立法的新选择。从权利的构成来看,声音权也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具体人格权。声音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民法保护上与其他人格权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保护时间及侵权法保护上的不同。由于声音权在维护自然人的声音利益、自由与尊严方面的意义,民法应加以确认并予以保护。

    2005年04期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7 ] |[阅读次数:0 ]
  • 寻衅滋事罪废止论

    王良顺

    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规定的流氓罪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罪名。鉴于该罪的出台欠缺必要性和正当性,其犯罪构成要件不具有独特性,其司法适用也缺乏可操作性,因而该罪名应当被废止。

    2005年04期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8 ] |[阅读次数:0 ]
  • 构建中国的量刑建议权制度

    冀祥德

    在现代刑事诉讼理论中,作为检察机关公诉权的核心,求刑权既包括定罪请求权,又包括量刑建议权。无论是在刑事法律的立法规定上,还是在刑事诉讼的司法实务中,我国检察官在刑事案件求刑权的行使过程中,凸现的还只是定罪请求权,刑事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诉讼实践中也没有行使本体意义上的量刑建议权。在构建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的法治视野中,必须对检察官求刑权予以扩张和规制,设立与现代刑事诉讼相适应的检察官量刑建议权。

    2005年04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4 ] |[阅读次数:0 ]
  • 完善我国刑事搜查制度的思考

    闵春雷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对搜查程序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应该借鉴两大法系关于搜查程序的共通性规定,重构我国的刑事搜查制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引进司法审查机制;明确搜查的实质条件;强化搜查证的特定性要求;确立对非法搜查的程序性制裁机制。

    2005年04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环境利益平衡——《环境保护法》修订面临的迫切问题

    谷德近

    我国区域环境利益平衡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不同行政区域、地方与中央、城市和农村三对关系的失衡。目前,跨界资源的按比例分配制度,导致优汰劣胜的逆向选择,使共有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保护的受益范围是全国,但地方却承担了生态利益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供给成本。我国环境管理权限主要由地方政府行使,这一弊端导致无法预防跨界污染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的制度性转移。《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应当确立环境利益与环境负担平衡的原则,并据此统领环境单行法的制度设计。

    2005年04期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通过司法实现宪法社会权——对各国宪法判例的透视

    龚向和

    社会权是与自由权同等重要的宪法权利,认为社会权不能通过司法实现的理论争辩早已被社会权的司法实践抛至脑后。透视世界各国宪法判例,可以清晰观察到社会权救济以三种方式走向司法化,即视社会权为公法权利的直接司法救济、通过适用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规范的间接司法救济和视社会权为国家政策指导原则的间接司法救济。

    2005年04期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美国的实践及其启示

    张平

    在专利制度建立之初,各个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排除了对商业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诞生,美国对商业方法软件逐步给予专利保护。从美国对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美国在立法层面上从未改变专利保护的范围,更多地是从其产业政策角度在专利审查指南以及判例法中对专利保护范围作出新的诠释,从而使其专利保护紧密配合市场需要。美国的这一做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05年04期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0 ]
  • 美、日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法规制的特点及其启示

    肖冰

    表现为主要贸易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国内法规制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自由化最严重的障碍,我国又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美国和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法规制在规制体制、规制手段、规制目标以及规制战略上均各具特色,形成了严密、系统且极具实效的国内法规制网络。相比较而言,我国现行规制从宏观定位、体系架构到具体规制手段、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和实质性缺陷,亟待修正。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当对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内与发达国家之间对抗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及早采取应对策略。

    2005年04期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

    徐忠明

    是否“依法判决”乃明清时期诉讼实践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民事诉讼而言,情理无疑是判决的主要依据,但法律仍不可忽视;从刑事判决来看,法律构成了判决的基础,然情理的作用也不容忽略。对普通刑事案件来说,“依法判决”已是学界共识;就疑难案件而言,司法官员也都非常重视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但是比附律例,参照成案,从律例中推导规则,乃至移情就法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除了慎刑、公正和维护皇权的原因以外,“依法判决”也是司法官员强化自身权力与利益的有效工具。

    2005年04期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