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竞合论
陈兴良;
摘要(Abstract):
我国刑法未对各种罪数形态本身作出规定,只对数罪并罚制度作出了规定,因而罪数理论是对刑法规定的犯罪现象的某种理论概括。刑法中真正属于罪数论的只有想像竞合、法条竞合和实质竞合三种,且完全可以在刑法竞合论的框架内加以讨论。法条竞合属于行为单数而法律复数的情形,其处理应依法条竞合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想像竞合,通常分为同种类的想像竞合与异种类的想像竞合。在我国对于同种类的想像竞合并不实行数罪并罚,但在量刑上对同种类的想像竞合比单一罪应从重处罚。想像竞合与法条竞合关系复杂,区分两者应从事实与法律的关系入手。实质竞合,是指实质的数罪。它一般分为并罚的数罪与非并罚的数罪。目前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牵连犯的处罚规定不一,因此,将牵连犯作为实质竞合的一种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KeyWords): 刑法;罪数;数罪并罚;法条竞合;想像竞合;实质竞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陈兴良;
DO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06.02.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4][5]1438参见[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第406页,第407页,第421页,第418页。
- [2]131922253643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页,第868页,第894页,第897页,第895页,第895页,第884-885页。
- [3]42参见《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第24-25页。
- [6]2328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页以下,第419页,第419页。
- [7]参见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 [8]参见[前苏联]H·A·别利亚耶夫、M·N·科瓦廖夫:《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张广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 [9]参见杨春洗等:《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7页。
- [10]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以下。
- 11参见王作富主编:《中国刑法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
- 12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页以下。
- 15参见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271页。
- 16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台湾1998年版,第570-571页。
- 17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81页以下。
- 183141参见[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王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第160页,第169页。
- 20参见屈学武主编:《刑法各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 21参见胡康生、李福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 24参见陈朴生:《刑法总论》,台湾中正书局1969年第6版,第168页。
- 262737参见陈志辉:《刑法上的法条竞合》,台湾1998年版,第121页,第120页,第57页。
- 29参见[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8-449页。
- 3044参见[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第369页。
- 32参见冯亚东:《论法条竞合的从重选择》,《法学》1984年第4期;冯亚东:《法条竞合可以从重选择———与肖开权同志再商榷》,《法学》1984年第12期。
- 33参见肖开权:《法条竞合不能从重选择———与冯亚东同志商榷》,《法学》1984年第8期。
- 34参见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页。
- 35陈兴良等:《法条竞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 39参见刘士心:《竞合犯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 40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 4546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206页,第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