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构建模式之探究
钱大军;
摘要(Abstract):
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也会体现改革开放的总策略。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不可能完全依据建构理性而为,而必定基于经验理性的探索试验渐进形成。这种渐进主义改革观反映在我国立法工作上,就是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审慎立法政策及其包括试行立法、试点立法和先行先试等在内的法律试行机制。然而,基于整体利益考虑,在法律体系的渐进形成过程中政府都占据主导地位。法律体系构建的中国模式一方面因其试验性而体现出渐进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因其政府主导性而具有明显的人为控制色彩,这种"试验-控制"模式使得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方式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法律体系形成过程明显相异的特色。
关键词(KeyWords): 法律体系;渐进模式;法律试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2011QY08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9);; 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重大项目
作者(Authors): 钱大军;
DO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5.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此处关于法律体系的概念,我们采用官方的定义,不再做评价,因为本文的目的就是考察按照官方定义的法律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按照这种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显然是以立法为中心的,因此,我们也主要通过考察我国的立法状况来展示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 ②张志铭:《转型中国的法律体系建构》,《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 ①参见[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9页。
- ②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 ③下文将会多次提到一些领导人的讲话,此处不再一一罗列。
-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 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 ①黄文艺:《信息不充分条件下的立法策略——从信息约束角度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政策的解读》,《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 ②《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7页。
- ③王利明:《亲历民法通则的制定》,《中国人大》2011年第7期。
- ④参见李鹏:《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上册),新华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 ⑤参见杨立新:《百年中的中国民法华丽转身与曲折发展——中国民法一百年历史的回顾与展望》,《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 ⑥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 ①参见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 ②季卫东:《论法律试行的反思机制》,《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5期。
- ③[德]Sebastian Heilmann:《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石磊译,《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第11期。
- ⑤王汉斌:《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第11期。
- ①参见万其刚:《关于法的名称的两个问题》,《人大研究》1996年第3期。
- ②参见[德]Sebastian Heilmann:《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石磊译,《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 ③[德]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定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
- ④[德]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定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
- ⑤参见王新欣:《破产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 ⑥参见张守文:《我国税收立法的“试点模式”——以增值税立法试点为例》,《法学》2013年第4期。
- ⑦参见《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http://www.spcsc.sh.cn/renda/cwhgb/node9350/u1a1391504.html,2014-02-26。
- ①《习近平谈自贸区建设:大胆闯、大胆试》,http://news.sina.com.cn/c/p/2014-03-05/200329632189.shtml#albumpage=1,2014-03-06。
- ②转引自杨大正等:《立法试验田:30年杀出一条血路》,《南方日报》2008年12月20日。
- ③傅伦博:《深圳经济特区立法创新的回顾与思考》,《深圳特区报》2010年12月21日。
- ④封丽霞:《中央与地方立法关系法治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页。
- ⑤参见钟明霞:《深圳特区公司立法的回顾与展望》,《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 ⑥参见封丽霞:《中央与地方立法关系法治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1-352页。
- ⑦参见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 ①黄文艺:《法律体系形象之解构与重构》,《法学》2008年第2期。
- ②黄文艺:《法律体系形象之解构与重构》,《法学》2008的第2期。
- ③《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137页。
- ④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247页。
- ⑤参见周望:《政策扩散理论与中国“政策试验研究”:启示与调适》,《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 ①一些学者认为,正是中国这种“地方分权的威权体制”的治理机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既包含中央政府在干部人事管理上的政治集权,也包含地方政府的财政和行政分权,是政治集权与经济和行政分权的结合体。在这种体制下,各个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区域竞争,从而保证了整体的经济效率。参见钱颖一、许成钢:《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M型的层级制和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扩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1993年第1期;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 ②参见肖明:《“先行先试”应符合法治原则——从某些行政区域的“促进改革条例”说起》,《法学》2009年第10期。
- ③[德]Sebastian Heilmann:《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石磊译,《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 ④参见江国华:《实质合宪论:中国宪法三十年演化路径的检视》,《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 ⑤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 ①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 ②秦前红把这种不同理解为“自治性立法”模式与“变革性立法”模式的区别。参见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从“变革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 ③刘培伟:《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的试验——中国改革“实践”机制的一种新解释》,《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
- ①[德]韩博天:《中国异乎常规的政策制定过程:不确定情况下反复试验》,《开放时代》2009年第7期。
- ②参见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 ③参见刘培伟:《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试验——中国改革“实践”机制的一种新解释》,《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