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缓制度的合理性反思
童德华;
摘要(Abstract):
虽然死刑缓期2年执行制度被誉为新中国刑法立法上的一大创举,并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该制度具有限制、减少死刑的功效,但是由于该制度存在助长死刑判决数量、导致司法不公、助长法官的司法惰性、易滋生司法腐败等问题,基本不具有现代刑罚应体现的人道性价值,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冲突,在逻辑上也难以自洽,因此应逐步废止该制度。
关键词(KeyWords): 死缓制度;死刑立即执行;罪行极其严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童德华;
DO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5.02.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参见倪泽仁、周林:《政治话语与法理逻辑——对我国死缓制度的反思》,《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杜兴华:《死刑缓期执行制度在司法环节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华章》2014年第6期。
- ②参见丁书斋:《我国刑事立法中是否还要采取“死缓”制度》,《法学研究》1957年第1期。
- ③参见张正新:《我国死缓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思考》,《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
- ①笔者将在下文对死缓的法律属性及其效度进行阐述。
- ②普通民众认为,实施这些犯罪的行为人大多是社会底层人士。
- ③参见《死缓,何以成了贪官的免死牌》,http://news.sohu.com/s2013/sihuan/,2014-12-12。
- ④搜狐网站开展的“你怎么看死缓”网上调查数据显示,在3 446名投票者中,有2 911人(占投票者总数的84.4%)认为死缓已成为权贵们的保命丸。http://news.survey.sohu.com/poll/result.php?poll_id=75594,2014—12—12。
- ①参见杜兴华:《死刑缓期执行制度在司法环节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华章》2014年第6期。
- ②参见任志中、汪敏:《死缓适用具体问题的探讨》,《人民司法》2008年第21期。
- ③参见黎宏:《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 ④参见高航:《我国刑法中的“死缓”和无期徒刑是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法学》1957年第3期。
- ⑤黄明儒、邱帅萍:《论死缓制度的人道性》,《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 ①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 ②甘雨沛:《比较刑法学大全》(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4页。
- ③See Arnold H.Loewy:Criminal Law:In A Nutshell,West Publishing Co.,1975,pp.2-9.
-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2页。
- ①参见张正新:《我国死缓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思考》,《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
-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页。
- ①参见张文显:《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397页。
- ②参见倪泽仁、周林:《政治话语与法理逻辑——对我国死缓制度的反思》,《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 ③参见王世洲:《论中国死刑的保留与限制及其对故意杀人罪的适用》,《政法论坛》2001年第6期。
- ④参见赵秉志:《关于中国现阶段慎用死刑的思考》,《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 ①参见郑丽萍:《死刑适用基本标准之统一》,《法学杂志》2009年第9期。
- ②陈华杰:《把握死刑适用标准的若干思考》,《人民司法》2007年第1期。
- ③参见黎宏:《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 ④徐岱:《美国死刑适用的最新现状及走向》,《当代法学》2014年第2期。
- ①高铭暄、徐宏:《中国死缓制度的三维考察》,《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2期。
- ②[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 ③[美]保罗·H.罗宾逊:《进行中的刑罚理论革命:犯罪控制意义上的公正追求》,王志远译,《当代法学》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