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
王利明;
摘要(Abstract):
人格权的法律概念始于近代,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都接受了这一概念。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需要,人格权制度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人格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具体人格权类型逐步增多、隐私权的内涵与外延迅速拓展、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一般人格权得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日益发展、惩罚性赔偿应运而生、人格权商品化趋势增强、人格权日益受到国际条约保护等方面。人格权的新发展对我国民事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制度的完善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应将人格权制度独立设编,规定一般人格权、隐私权、信用权诸制度,进一步完善生命健康权、确立解决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冲突的规则,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与人格权商品化制度。
关键词(KeyWords): 人格权;人格权类型;人格权商品化;民事立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D005)
作者(Authors): 王利明;
DO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06.05.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参见朱道俊:《人格心理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页。
- 参见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 [3]参见曲炜:《人格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罗马古时,户籍登记时每一家长在登记册中占有一章,家属则名列其下,当时只有家长才有权利能力,因而caput就被转借指权利义务主体,表示法律上的人格。persona则表示某种身份,是从]员扮]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引申而来。由于假面具可用以表示剧中的不同角色,persona也就用来指权利义务主体的各种身份,如一个人可以具有家长、官吏、监护人等不同的身份。参见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6页。
- [4][5]转引自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74页。
- 参见曲炜:《人格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 See Eric H.Reiter ,Personality and Patri mony :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Right to One's I mage ,76 Tul . L. Rev .673 .
- Vgl . Hel mut Coing ,Zur Geschichte des Begriffs“subjektives Rechts”,1959 ,pp.11 -12 .
- 参见徐国栋:《寻找丢失的人格》,《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
- Vgl . O. Gierke , Deutsches Privatrecht , Band I , Leipzig ,1895 ,S.702 .
- Vgl . Gierker , Recht des Privaten an der eigenen Gehei msphaer ,Zuerich 1905 .Specker ,Persoenlichkeiksrechte ,Aaran 1910 .
- Vgl .Philippe Malaurie , Droit civil , Les personnes , Les incapacites , Edition Cujas ,1992 ,pp.99 -100 ,pp.258 -284 .
- Vgl . Carl v .Savigny ,Systemdes heutigen roemischen Rechts , Band I ,1841 ,S.355 .
- 参见龙显铭:《私法上人格权之保护》,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2页。
- 参见[日]末川博:《权利侵害论》,岩波书店1970年版,第412页。
- 参见陈民:《论人格权》,《法律评论》1962年第8期。
- Vgl . Rudolph von Jhering , Geist des r mischen Rechts auf verschiedenen Stufen seiner Entwicklung Leipzig , Breitkopf und Hartel5th ed .,1891 .
- 转引自朱昭勋:《论人格权》,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1965年,第2页。
- Vgl . Kohler , Das Eigenbildin Recht ,1903 ,S.6 ; Einfuehrungin die Rechtswissenschaft ,1919 ,S.27
- Vgl . Robert Scheybing ,Zur Geschichte des Persanlichkeitsrechts i m19 .Jahrhundert . AcP 158 ,S.503 .
- Vgl . Commentarii , Lib .1 ,cap.1 :Pri mumcumde iure et statu personae quaeritur ,constat in persona ipsa pleraque esse cuiusque :cuiusmodi sunt ,vita ,corporis incolumitas ,libertas ,existi matio . Vgl . Manfred Herrmann , Der Schutz der Persanlichkeit in der Rechtsle-hredes 16 -18 ,Jahrhunderts ,1968 ,S.37 .
- 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 在1672年所著的《自然法原理》(De jure naturae et gentiumlibri octo)一书中,普芬道夫依据自然法将人的义务分为如下三种:对神义务、对己义务和对他人义务。参见[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1 -42页。
- Vgl .Samuel Pufendorf , De officio hominis et civis secundumlegemnaturalemlibri duo ,1753 ,1 ,cap.6 ,§2 :ne quis alterumlae-dat . Vgl . Manfred Herrmann ,Der Schutz der Pers nlichkeit in der Rechtslehre des 16 -18 ,Jahrhunderts ,1968 ,S.37 .
- Vgl .Samuel Pufendorf , De officio hominis et civis secundumlegemnaturalemlibri duo ,1753 ,1 ,cap.6 ,§2 :ne quis alterumlae-dat . Vgl . Manfred Herrmann ,Der Schutz der Pers nlichkeit in der Rechtslehre des 16 -18 ,Jahrhunderts ,1968 ,S.37 .
- Vgl . Manfred Herrmann ,Der Schutz der Pers nlichkeit in der Rechtslehre des 16 -18 ,Jahrhunderts ,1968 ,S.50 ,S.52 ,S.65 .
- Vgl . Horst Kauf mann , Rezeption und Usus modernus der Actio legis Aquiliae , Kaln -Graz 1958 ,S.33 .
- 原文为:“Die allgemeinen Rechte des Menschen gr櫣nden sich auf die nat櫣rliche Freiheit ,sein eigenes Wohl ,ohne Krankung der Re-chte eines Andern ,suchen und bef rdern zu kannen .”
- 原文为:“Die allgemeinen Rechte der Menschheit geb櫣hren auch den noch ungeborenen Kindern , schon von der Zeit ihrerEmpfangniβ.”
- Vgl . Thierry Gar啨, Le droit des personnes ,2e啨dition , Collection Connaissance du droit , Dalloz ,2003 ,p.75 ,p.88 .
- 原文为:“Jeder Mensch hat angeborne ,schon durch die Vernunft einleuchtende Rechte ,undist daher als eine Person zu betrachten .”
- 转引自薛军:《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 参见[日]北川善太郎:《关于最近之未来的法律模型》,李薇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86 -287页。
- 参见张新宝:《人格权法的内部体系》,《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
- Civ .1re ,13 avr .1988 , Bull .I ,n .97
- 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05页。
- 参见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 -315页。
- 参见施启扬:《从个别人格权到一般人格权》,《台大法学论丛》1974年第1期。
- 47参见邓曾甲:《日本民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 参见[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以民法财产法为中心》,王闯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 参见张晓军:《侵害物质性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之救济与目的性扩张》,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页。
- 参见施启扬:《民法总则》,台北,1996年自版,第94页。
- See Basil S.Marksinis ,Protecting Priv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36 -37 .
- Samuel D. Warren &Louis D. Brandeis ,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 L. Rev .193 (1890) .
- See Robert P. Kouri et al .ed .,Privat Law Dictionary and Bilingual Lexicons 320(2nd rev .ed .1991)
- See Michael Rroomkin , The Death of Privacy ,52 Stan .L.Rev .1461 (1999 -2000) .
- Raymond Wacks :Personal Inform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205 .
- Vgl . BGHZ 12 ,334 ff .
- Vgl . BGHZ 15 ,S.249 ff .; BGHZ 20 ,S.345 ff .; BGHZ 24 ,S.200 ff .
- Vgl .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Federal Constitutional Court)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1999 ,S.483 .
- 参见杨立新等:《〈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建议稿的说明》,载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 参见[日]萩原.有里:《日本法律对商业形象权的保护》,《知识产权》2003年第5期。
- See Michael Henry ed .,International Privacy ,Publicity and Personality Laws , Reed Elsevier ( UK) ,2001 ,p.88 .
- 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6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该规定将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作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的范围。参与起草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认为,“人格尊严”在理论上被称为“一般人格权”,是人格权利一般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具有补充法律规定的具体人格权利立法不足的重要作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我们可以将人格尊严作为一般人格权以补充具体人格权。(参见陈现杰:《人格权司法保护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8日。)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实际上已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解释为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这实际上是通过司法解释确认了一般人格权。
- 例如,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4条规定:“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第37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在病人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医院不能以病人无钱付费为由拒绝诊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1条也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
- 参见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 -255页。
- 参见王锐、熊键、黄桂琴:《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法学思考》,《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 参见王克金:《权利冲突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 参见高秀峰等主编:《中国新闻侵权判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